是值得的!以真情换真心......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
雷锋的精神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在2022年度陕西省
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中
他们被评
最美个人以及最佳项目
是新时代学雷锋标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田园使者”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于2012年建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当谈到“田园使者”最初建立的目的时,负责人鲁珂含谈到,田园使者是连接农民和学校的桥梁,最初是想通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农民们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学生走进“田园”,服务“三农”,把课堂放在田野中,把作业写在大地上,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知晓农经事。在十年间,共计8300名本科生、研究生投入到活动中来,同学们在实践中发挥才能,挥洒汗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发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三农精神播撒在大地上。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合作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生产,造福周边涉农产业,约50000村民在其中受益。
知识交流,在志愿服务中
理论与实践握手!
鲁珂含在讲述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时感叹道:“志愿服务的过程是辛苦却很美好的!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民伯伯阿姨们的真诚,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期待。”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她们每次志愿服务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淳朴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们,他们也在用他们的知识来充实我们,每次的志愿服务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她说要为民做事,
做真事,做实事!
“我热爱上了这片土地,我喜欢作为田园使者自由活跃地在田间地头,学习农民的务实。田园使者活动使我着迷,并且我体会到了农民农种时的辛苦与不易,所以我会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这是鲁珂含在谈到志愿服务带给她最大的感受。
但是她觉得还是不够,作为农林类高校,我们因农而生、以农立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西农学子责无旁贷。我们还更应该做更多的事,做实事,做真事,做真正利农利民的事。她认为田园使者志愿者不能只埋头于田间地头,还需要有大格局。除了将新兴技术和知识带进乡村,更应该关注乡村发展的路线和市场发展的方向,思考如何更好地助力“三农”工作,培养“爱农”情怀。让西农学子们在杨凌乡村中、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践行使命任务,彰显青春担当。
谈及期盼,
她满眼尽是强农兴农!
在鲁珂含对未来志愿服务的期盼中,有这么一句话显得那么有力:“我们要努力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强农兴农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希望未来的项目可以办的越来越丰富,去帮助到更多的人。”她对我们说:“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百里路,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重而道远,在田园使者活动中,‘ 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作业写在大地上’是我们‘田园使者’不变的宗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是我们农林学子不变的追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可以加入到田园使者的队伍,用扎实的学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让青春之花在实践中绽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唐信,在2022年度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中获评“最美志愿者”。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一老生常谈的话语,是唐信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他志愿服务纯粹的初心。在孩童时期,小到举手之劳换取了他人的肯定,大到感恩国家对家乡实行的帮扶政策,都在唐信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回馈善意的种子。到了中学时代,初长成的唐信就已经萌生了参与志愿活动的想法。
爱心支教、文艺下乡、担任村主任助理......唐信参与过的形形色色志愿服务中,不乏乡村振兴相关的工作。基层工作总让人自然联想到苦和累,问到在合阳县支教的困难时,唐信反问自己“真的困难吗?”。刚到新环境时,物质条件的匮乏、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在他看来并不算大事。而学生到教师这一身份的转变,是他眼里的最大挑战。这意味着化被动为主动,不仅需要磨练教学技巧、教学能力,还需要学会亲切不失威严地与学生相处。他真正地将志愿服务视为自己挥洒热情、为之奋斗的事业。他认为不刻意地放大难处,用信念支撑自我,以热爱与情怀融入新身份是最好的面对方法。
唐信当时所支教的小学有很多留守儿童。在他支教初期,出于孩童的天真,孩子们经常跑到他的房间好奇地问东问西。时间久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不免打扰到了其他老师。出于“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唐信想出了解决方法:打造图书角、放置科学仪器、在白板上出题,变房间为“第二课堂”,潜移默化中把孩子们往好的方向引导。每天的课业教授结束后,唐信都不乏疲累感,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因下课铃而消减。课后,唐信的房间常常拥进十几个学生,他基本每天要接待“那群娃娃”三次,这缩短了他的休息时间,却给他了一种获得感。“尤其是每次去教室的路上,一群小孩子就一直围在你身边,就好像一群’小喽啰’一样,被他们护送着去一起上课”。唐信不仅是“知心老师”,更是学生娃娃们亲密的“好朋友”。支教经历中,跟孩子们相处的纯真感情和快乐时光留下的美好一直在他心中温存。
支教生涯中,唐信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还被家长们肯定。当地的老师更是主动关照,帮助他适应那里的生活,也帮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师。作为支教志愿者的一年经历,是唐信志愿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以善良换取一种善良,以真情换取另外一颗真心”,接受到他人的善意时,唐信会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事实上,一次志愿活动中可能有温情,也可能有寒心。但唐信认为“五味杂陈交织起来,就是丰富的生活”。数次体会了人情冷暖后,他依然乐于与形形色色的人去打交道,见识社会的丰富层面。谈起志愿活动的收获,他说有能力的锻炼,有友谊的诞生,更多微妙的感触则难以一句话概括,“参与过这些活动的人应该有共通的感受”。
社区抗疫服务时期,中共党员的身份给了唐信更多的责任感,驱使他“走出自己家的小天地,投入到更加广阔的基层天地,为他人做奉献”。社区接连出现确诊病例时,想到社区的防疫工作可能会更加艰难,那份责任感突破了本不多的恐惧,他选择了继续坚守服务岗位。志愿服务时的他常常主动佩戴党徽,就像戴着群众的认可与信任。在那个特殊又艰难的时期,他亲力亲为,“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也在他心中生动具象了起来。
问到对志愿服务事业未来的规划,唐信表示“不必说想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志愿活动不是他成就性的事业,而是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以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新鲜感,那么后来它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志愿服务是他分不开的符号,奉献、友爱、互助这样简单美好的词汇是他的标识。说到期待,他只希望能不忘初心,长期地一点一滴地做好普通的志愿活动,让更多的人去受益。“志愿服务一直做下去肯定是不会变的”唐信恳切地说。
风景图源:彭子嘉 马 婷
李 东 史文龙
徐泉林责任编审:王 婷终 审:徐 海